偉大提示的核心原則
- 清晰具體:始終闡明您想要「什麼」以及「如何」達成。避免使用模糊的語言;與其說「讓這個應用程式更好」,不如具體說明「重構應用程式以清理未使用的元件並提升效能,但不改變 UI 或功能」。提供關於應用程式的目標使用者、應具備的功能以及任何必要功能的上下文。
- 專注於使用者旅程:思考使用者在您的應用程式中會採取的一系列動作。例如——
- 描述「什麼」,而非「如何」:Lumi 會處理後端的複雜性,所以您只需專注於期望的結果或外觀。例如——
- 迭代與精進:不要滿足於第一次的輸出。提示可以透過與 AI 的對話反覆精進。Lumi 從一開始就提供功能完整的輸出,但這是一個供後續精進的基礎。
C.L.E.A.R. 框架
- 簡潔 (Concise):直奔主題,避免贅述或模糊的語言。力求精確簡短。
- 有邏輯 (Logical):以按部就班或結構化的方式組織您的提示,將複雜的請求分解為有序的步驟。
- 明確 (Explicit):明確說明您想要和不想要的內容,如果可能的話,提供格式或內容的範例。
- 適應性 (Adaptive):根據 AI 的輸出精進您的提示,在後續的提示中澄清指令或指出錯誤。
- 反思 (Reflective):每次互動後,回顧哪些方法有效、哪些無效,以改善未來的提示。
四個層級的提示技巧
- 結構化的「輔助輪」提示 (明確格式):這對初學者或複雜任務很有用,涉及使用標籤化的區塊:
- 情境 (Context):為 AI 設定背景或角色。
- 任務 (Task):具體的目標。
- 指南 (Guidelines):偏好的方法或風格。
- 限制 (Constraints):硬性限制或不得做的事項。
- 例如——
- 對話式提示 (無輔助輪):一旦熟悉了,您就可以更自然地撰寫提示,就像向同事解釋任務一樣,同時保持清晰和完整,無需使用正式的標籤。
- 元提示 (AI 輔助提示改善):請求 Lumi 的 AI 幫助您改善提示或計畫。例如——
- 反向元提示 (AI 作為文件工具):使用 AI 來總結或記錄任務完成後發生的事情,這對於除錯和知識擷取非常有幫助。例如——
提示框架
- 「誰 / 什麼 / 為何」提示法:
- 誰是這個應用程式的目標使用者?
- 什麼是它幫助他們做的事?
- 為何有人會使用它?
- 「使用者故事」提示法: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來描述您的請求,例如:
- 「功能分解」提示法:列出您想新增的功能,例如:
提升成果的進階技巧與訣竅
- 零樣本 (Zero-Shot) vs. 少樣本 (Few-Shot) 提示:
- 零樣本 (Zero-Shot):要求模型在「沒有範例」的情況下執行任務,僅依賴其通用訓練。對於常見或描述清晰的任務效果很好。
- 少樣本 (Few-Shot):在您的提示中提供幾個「範例或示範」,向 AI 展示您想要的確切格式或風格。這能改善特定或不尋常任務的輸出品質。
- 管理幻覺並確保準確性:
- 提供基礎資料:利用您專案的 知識庫 (PRD、使用者流程、技術堆疊) 來提供持續的上下文。
- 在提示中引用:對於事實查詢或外部互動,包含相關的文件片段或資料。
- 要求逐步推理:提示 AI 展示其推理過程,以捕捉錯誤或揭示不確定性。
- 指示其誠實:包含類似「如果你不確定…不要捏造——而是解釋需要什麼或請求澄清」的指南。
- 迭代驗證:在關鍵任務後,要求 AI 再次檢查其輸出。
- 利用模型洞察 (了解您的 AI 工具):
- 討論模式 (Discuss Mode) vs. 預設模式 (代理模式/Agent Mode):使用 討論模式 (Discuss Mode) 進行腦力激盪、討論設計或除錯,而不會立即更改程式碼。使用 預設模式 (代理模式/Agent Mode) 來執行變更(撰寫程式碼、建立元件)。
- Token 長度:如果輸出可能超過 token 限制,請將大型任務分解為較小的提示。
- 格式化與程式碼偏好:說明您的偏好(例如,「以 markdown 格式輸出程式碼」)以引導 AI。
- 精進您應用程式的技巧
- “讓它更…” / “讓它少點…”: 調整語氣、版面配置或重點。
- “新增一個…” / “移除…”: 新增或移除特定功能或 UI 區塊。
- “將 [這個] 改成 [那個]”: 調整文字、視覺、版面配置或元件邏輯。
- “它應該感覺像…”: 借用熟悉的應用程式風格來引導版面配置或行為。
- “為…新增邏輯”: 新增功能規則或流程,無需撰寫程式碼。
- “分組或組織…”: 結構化內容以求清晰或符合工作流程。
- “新增條件式行為…”: 引入智慧分支或基於狀態的功能。
- “讓使用者…” 的陳述句: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來建構功能。
- 建構複雜功能時分層建構:從簡單開始,然後新增功能,最後潤飾視覺效果。這種漸進式方法可以避免讓系統或您自己不堪重負。
- 包含限制與要求:明確說明「必須」或「不得」做什麼,例如「建立一個簡單的待辦事項應用程式,一次最多顯示 3 個任務」。
- 避免模稜兩可:澄清任何可能有多種解釋的術語。
- 注意您的語氣與禮貌:禮貌的措辭可以增加上下文和細節,幫助 AI 更清晰地理解指令。
- 善用格式化:結構化列表或步驟,特別是當您希望 AI 輸出列表或遵循順序時。
- 利用範例或參考:提供目標設計、程式碼風格或圖片,給 AI 一個具體的參考。
- 整合回饋:檢視 AI 的輸出並提供具體的回饋以進行精進。
- 強調無障礙性 (Accessibility):提示 AI 撰寫符合無障礙標準的程式碼,包括 ARIA 標籤和鍵盤導航。
- 預定義的元件與函式庫:指定 UI 函式庫(例如,使用 Tailwind CSS 的
shadcn/ui
)以保持一致性。 - 多語言提示:指定程式碼註解和文件的所需語言。
- 定義專案結構與檔案管理:概述檔案名稱和路徑,以確保程式碼生成有組織。
- 提供精確的編輯指令 (集中 AI 的注意力):具體說明要更改的「位置」和「內容」,或使用 Lumi 的「選取」功能來突顯元件。告訴 AI「不要」動哪些部分。
- 鎖定檔案 (權宜之計):在每個提示中,持續指示 AI 不要修改關鍵檔案。
- 設計與 UI 微調:對於視覺變更,明確說明「純視覺變更」,並引導 AI 規劃響應式設計。
- 重構與優化程式碼:要求重構時,強調「行為不變」。您也可以先要求一個重構計畫,然後分階段實施。
- 利用 AI 輔助除錯:將錯誤日誌複製到提示中(最好在討論模式下),並詢問原因和解決方案。如果修復無效,則調整並提供新資訊。
- 何時(與何時不)讓 AI 參與:將 AI 用於複雜邏輯、樣板程式碼生成或多步驟操作。對於瑣碎的任務(例如,更改文字標籤),手動編輯可能更快。